“2025年了,上大学带电脑还要写申请?”近日,一则有关“新生带电脑入校需写申请书”的消息引发热议。
一位网友发帖称,自己拿到武汉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在群中被辅导员通知:如果想带电脑入校,需先写一份申请书。该网友发布的照片显示,申请书除了需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外,还要填写申请理由,定期向辅导员汇报个人学习成果,汇报周期为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此外,还需学生家长填写一份家长意见书。
对此,该校党政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称,该申请书属实,此前因部分新生使用电脑玩游戏,学校才出台了这一规定,目前该规定已取消。该校学生工作部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学校不太建议新生带电脑入校,因为大一的课程以通识类专业课为主,需要用到电脑的地方并不多。
从高中步入大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当他们拥有更多个人时间,不再有外界设定的清晰学习目标和明确日程安排时,难免有部分学生会沉溺于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娱乐活动中,以至于耽误学业。但即便如此,仅仅因部分新生会用电脑玩游戏,就过度反应,对所有新生使用电脑情况进行“申请式”管理,既缺乏可操作性,也不符合大学教育的本义。
电子产品本身只是工具,可以用来娱乐,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展开校园活动,可以说是重要的“电子助手”。大一新生需要使用电脑的场景真的不多吗?恐怕不尽然。
从结合课上所学,自己试着写代码、做建模,到随时检索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概念、理论,从使用知网等数据库下载期刊论文,到为校报“码字”、给社团活动设计宣传海报,即便是大学新生,需要用到电脑的情况也并不少。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越丰富多元,需要使用电脑的场景可能就越频繁。因为担心有人玩游戏就“不建议带电脑入校”,有因噎废食之嫌。
更何况,从管理效果上讲,不管是要求学生个人汇报学习成果,还是签署家长意见书,都算不上什么好方法——沉迷游戏的学生,完全可以定期“糊弄”几篇学习报告、口头上作出各种保证应付检查,或是以玩手游、看平板代替用电脑;而正常使用电脑的学生,又徒增一份不必要的汇报压力。
更重要的是,所谓学生汇报、家长同意等规定,都并未将大学生视为能对自己负责的独立个体,本质上是对其主体性的忽视。大学时期是学生进行自由探索,不断拓展视野、实现社会化的关键阶段。这其中,就包括锻炼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学生自我设定目标、自主抵制各类诱惑的自律性和自驱力。
高校如果担心学生无法顺利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缺乏应有的自控力,最该做的不是“不鼓励带电脑”,而是通过开设新生引导、媒介素养等课程,帮助学生清晰意识到信息茧房的存在、电子产品的上瘾机制等,教会学生合理分配精力与时间,学会做电子工具的主人。也只有引导学生在大学这个“象牙塔”中自由探索、独立锚定发展目标,才能避免新生因缺乏目标而感到迷茫,沉溺于各色诱惑之间。
当今社会,善用电子设备、熟习信息技术,也是大学生的一门成长必修课。大学教育还需适度“放手”,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比简单设定“申请式用电脑”更符合大学教育的本义,也更考验精细化管理的智慧。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