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挑重担,加快转型
为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作贡献
薛 侃
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意见》,是市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的行动纲领,也是上海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科学指南,需要我们提高站位、深化认识,找准工作切入点、结合点,以舍我其谁的担当、一以贯之的行动抓好落实。
把握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站位,
增强服务中心大局的自觉
《意见》响亮提出“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鲜明主题,体现了上海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为国担当。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必须将高度的思想自觉转化为强烈的行动自觉,以助力全市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根本落脚点,千方百计激发全域创新潜能、强化创新功能。
今年6月,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杨浦区时,明确指出杨浦区具有“数字经济集聚、科创资源丰富、空间潜力大”三方面战略优势,赋予了我们“挑更重的担子,在上海‘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重要使命,明确了“加快转型发展,把多重战略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的重大任务。为引导全区上下切实扛起使命担当,我们召开区委十一次全会,立足国家和上海战略全局谋划推进杨浦区科技创新,制定出台了区委相关文件,将“勇挑重担、加快转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区工作的总要求,将深化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作为服务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总抓手,不断提升先行先试的执行力、创造力、穿透力,将区域内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更充分地调动起来,将各方创新资源要素更高效汇聚起来,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域创新体系,全力打造上海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北部增长极。
把握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的方法,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意见》在纵向上强调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再到成果转化,在横向上突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明确了纵横交织、立体贯通的系统性改革方案。
杨浦区对标对表《意见》,聚焦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围绕自身有优势条件又亟须改革的重点领域,系统谋划推进6方面18条一揽子改革举措。以强化创新策源功能为战略牵引,与区域内高校院所联手组建紧密创新联合体,共同构建以复兴岛为“核爆点”的多点联动创新空间格局。以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关键环节,探索打造大学科技园改革“试验田”,使其真正成为承接高校创新成果溢出、服务师生创新创业、接续培养创新企业的“首站”。以壮大创新产业能级为核心驱动,在深耕细作数智经济上持续用力,努力打造全市乃至全国都市工业发展示范区,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产业梯队,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机制保障,深入实施杨浦区《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行动方案》,加快形成机制顺畅、政策完善、要素互通、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以构建开放融合创新生态为重要支撑,建立健全全周期、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强化空间载体与基础设施支撑,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流合作。
把握奋力一跳、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
一以贯之当好“施工队长”
《意见》围绕重点任务所作的部署,体现了上海先行先试、敢闯敢试,件件聚焦裉节瓶颈、攻坚突破,项项力争走在前列、当好标杆,充分展现了上海勇立科技潮头的自信和魄力。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必须强化干字当头、奋力一跳的精神状态和走在前、作表率的进取意识,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在起势之前落子布局,在定局之前抢先成势。
当前,杨浦区正持续激励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振作杨浦“一股劲”,始终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拿出“干就干得最好、做就做到极致”的劲头,围绕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一体落实市委、区委全会部署,针对短板和弱项下足“补”的功夫,针对裉节和瓶颈增强“钻”的韧性,针对特色和优势做好“扬”的文章,推动各项工作整体上台阶,奋力为上海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贡献更多“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的实景。
(作者为杨浦区委书记)
本文刊于《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6期“学习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精神”栏目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